植根武大沃土 培育珞珈新苗
——武大一附小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武大一附小的前身为1915年创建的武昌高师附小,即现在的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武昌都府堤5号,中共五大和共青团四大会址),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誉为“革命的摇篮和指挥部”。1926年,北伐军攻下武汉后,附小改为湖北省省立第一小学。1931年迁至珞珈山,改名为武大附小。1938年,附设小学随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改名为乐嘉小学。1946年又随武汉大学迁回珞珈山。2000年7月新武汉大学成立,原4所大学的附小于2001年3月合并。2005年8月因与武大二附小分设,更改为现名。近百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人才辈出的沃土。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曾在学校工作过,其夫人徐全直还曾任多年校长。国际问题专家、知名学者钱亦石,著名国画大师端木梦锡都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将军,科学家查全性院士、杨弘远院士,剧作家沈虹光女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桂希恩教授等诸多英才。蔡元培、李四光、胡适等杰出人士曾视察过学校,胡适、伍修权还先后为学校题词。
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珞珈山下。依托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办学条件优越。占地面积17180平方米,建筑面积4458平方米;运动场地5584平方米,体育设施齐备;各种专用教室19间,共有21个教学班,在读学生1014人。教师队伍较为精良,现有在岗教师63名,其中小学中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40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青年岗位能手1人;武昌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10人;区教学能手6人;3名教师进入武昌区“名师工作室”。学历100%达标,其中本科33人,研究生1人。45岁以上、36-45岁、35岁以下教师各占21%、36%、43%。
这些年来,学校全体同志继承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级绿色学校、卫生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武汉市级示范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昌区级教育工作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办学水平先进学校、目标管理立功单位、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科技教育立功学校、首届十佳校园网站、平安校园等,具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自评过程和结果
我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作,以“创建促提高、促发展”为宗旨,以武汉市评估方案为导向,加强领导,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力求实效。我们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党政工团干部及教研组长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邀请区教育局领导、附校领导、武大及区教育专家等到校指导。我们反复认真学习评估方案,对照标准,逐项测评,统一认识,修正学校发展规划,加强整改,努力践行,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水平稳步提高。我们认为,通过踏踏实实的创建工作,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已达到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标准。
三、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贯彻方针,规范办学,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1、加强方向引领,严格依法依规
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和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尤其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学校及时组织学习讨论,并努力践行,武汉市教育电视台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加强师德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一费制,不开“特色班”,无乱收费现象。依据课程标准,均衡编班、均衡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认真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落实“减负增效”。我们特制定学校“制度汇编”、“学生手册”等,通过教代会审议,成为规范办学、促进师生成长的保障。
2、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办学理念
近年来,我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初步构建了“成全教育”办学理念体系——
发展思路:抓质量、求发展,
重体验、陶情操,
创特色、树品牌。
办学目标:办与武汉大学声誉相匹配的名优附小
办学理念:成长在武大
成全在附小
育人策略:润武大书香
培人文品行
育人目标:健康、诚信、乐观、睿智。
校 风:规范、高效、协作、创新;
师 风:厚德、笃学、爱生、启智;
学 风:活学、善思、励志、求真。
附:武大一附小“成全教育”办学理念体系综述
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师生的终身发展,制定学校的发展思路,确立办学理念。我们提倡“规范、高效、协作、创新”的校风,“厚德、笃学、爱生、启智”的教风,“活学、善思、励志、求真”的学风,从教师培训、教学内容和过程、师生评价、奖励措施等管理环节推动“三风”建设,引导全体师生营造并逐步形成深入人心的学校文化,使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形成共同的愿景。
学校确立“抓质量,求发展;重体验,陶情操;创特色,树名校”的发展思路:教育质量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方式要创新,用体验、陶冶代替空洞的说教;发展目标要明确,依托武大,打造学习型书香校园,打造具有历史人文气质的校园,打造与武汉大学相匹配的小学。
武汉大学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育人理念,造就了大量杰出人才,成就了武大的百年辉煌,积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武大附小 “高师附小-乐嘉小学-武大附小”的近百年历史中,英才济济,许多武大英才都是附小的校友。武大的子弟,从小就浸润着武大的书香,接受着武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武大附小文化与武大精神一脉相承。武大附小的师生既有做武大学子的光荣感、自豪感,也有一份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在传承武大精神,挖掘学校发展历史财富,彰显武大附小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成长在武大,成全在附小”的“成全教育”办学理念。
我们认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教育要成全人的生命、成全人的发展,成全人的成功,成全人的幸福。教育的实质是成全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
我们主张:学校教育首先是对“人的生命”的成全。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理解、关爱、信任、帮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成全他们的“生命”意义。
我们主张:学校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的发展,育人要符合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其本性,顺其天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性、开发潜能、提高素质”,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主张: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成全师生成功的愿望,发掘成功的潜能,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我们主张:学校教育要成全人的幸福。教育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对自我的珍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引导受教育者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积极行动。以此来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
“成全教育”承认生命的差异与局限,根据人潜在的可能性、潜在的素养,通过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理解、包容,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
“成全教育”强调行动改变本质、实践成全人生。其成全之道,是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成全生命的每一个发展开始,学会从微小改变开始。
“成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浸润和熏陶,使人在文化的影响下鼓起生命的动力,浸润生命的底色、提升生命的质量、增加生命的强度,实现生命的成全。
“成全教育”强调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教师在成全学生的同时成全自己,师生对自己的成全就是对学校的成全。
在“成全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结合独特的教育环境,提出“润武大书香,培人文品行”的育人策略,作为我们实施成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润武大书香”指着力开发和利用武大的历史传统、武大的精神、武大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积累人文知识,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品行三个层面的教育。将这些资源包含的各种人文素养通过熏陶、浸润、实践、内化和价值引导成为师生的素质,以促进师生的成长。
“培人文品行”是强调实践提高能力,行动造就本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的辅导活动,学会求知自主学习、学会反思自我完善、学会实践主动发展,积累人文知识,浸润人文精神,养成人文品行,成全为一个健全的、富有个性的人。
现在,实施“成全”教育,大力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师生人文品行,成为我校实施科学管理之本、展开特色教育之基,凝聚师生心灵之魂。这为我校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和载体。以此为依托,铺设出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特色强校之路。
3、加强班子建设,优化学校管理
学校的干部队伍是在2005年8月学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后,由教师竞聘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干部平均年龄37岁。干部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富于激情、乐于合作、严于律己。经过近四年的磨砺,逐步成长为一支新型的干部队伍。
(1)学习实践,锤炼干部
内外结合,加强学习与培训。学校精心选购的《现代教学论》《校本教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书籍成为干部们的“精神食粮”,促使大家不断加强理论素养,提升管理水平。学校还积极支持干部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如:校长、书记、副校长分别参加区“十一五”小学校长书记培训班、校长提高班、后备校长培训班等学习;副校长还参加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培训;教导主任、学段主任均为区名师工作室培养对象;多次组织干部们去省、市、区一些名校参观学习,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实践反思,提高干部成熟度。每学期末,都组织干部全面回顾梳理,对前段工作计划、方案、目标、实施策略及实际效果等进行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不断提高。
(2)创新体制,高效管理
我们设置高(4-6年级)低(1-3年级)两个学段大组,公开选拔两名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任学段主任,全面负责学段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师生考核评价等管理工作,成为落实学校相关工作的责任人。学段主任自主培养选拔学段助手,将相关工作分解到班主任和备课组、工会小组,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从而促进扁平化管理、科学民主治校。而教导处、政教处等部门则淡化行政管理职能,强化调研、指导、督查、服务等功能。由于管理重心下移,且通过实践形成一整套新的常规和程序,学校管理运转更趋顺畅,协调有序,效率提高。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1)常抓不懈,师德建设效果显著
严格制度规范,通过组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武汉市关于在职教师不准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等,开展新《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大讨论,全员参与制订《武大一附小教师职业道德》等,促使教师自觉依法执教。
坚持正面教育。仅去年以来精心组织开展的“学习胡总书记讲话,争当优秀教师”“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党在我心中”、“我讲我的故事”“师德主题演讲比赛”“争创特色学校、喜迎60大庆”等活动,都使教师们深受教育,收到实效。
激励监督并举。学校每学期考评师德情况、每学年评比优秀集体与个人等形成制度,评比结果与绩效奖挂钩,加大奖励力度与效度。学校与社区、共建单位及家长广泛联系,建立校外监督体系,每学期开展学生、家长评教活动,设立校长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家长给学校、教师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予以反馈。将家长的褒扬作为教师评先受奖的参考依据。
促进身心健康。学校关心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生活,关心教师家庭及其子女教育,帮助其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消减其精神压力。工会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春游、参观、文艺演出、娱乐联欢等活动。学校每年邀请心理学专家为教师作辅导报告。组织教师参加健身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参与组织学生大课间活动,并与学生一起运动健身。工会每年组织教工运动会,组织大家积极参加武汉大学、附校的教工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工文艺节目连续两年在武大获奖,我校连续三年在附校教工运动会勇夺团体冠军。去年下半年,校长向全校师生倡议开展“讲校园故事”活动,师生纷纷响应,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校园传诵,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师生的幸福指数,推进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2)落实“五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努力达到“五化”——
师资结构合理化。过去我校教师存在年龄老化严重、学历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近几年进入老教师退休高峰期。学校适时择优引进、聘用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使队伍趋于年轻化、专业化,人力资源结构得以优化。
队伍建设目标化。针对我校师资新老交替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师资培养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力求实现两个层面的目标:低目标是制定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采取师徒结对、考评督促等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高目标是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有实力、有成果、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等。
教师学习制度化。健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详细记载教师学习过程及成果;将学习经费保障、学习成果奖励等纳入规章制度,并规定教师凡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可报销部分费用,不扣考勤奖等。
教师培训多样化。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自2006年以来,投入8万多元,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教师;选派教师参加区内各级各类师训;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作报告、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研方法;聘请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到校培训,如聘请“新东方”教师为英语教师授课,传授组织英语游戏教学、英语趣味活动的方法等。
校本教研常态化。近几年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十分活跃。骨干教师说课、示范课,优秀备课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外出参训教师返校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各种业务竞赛活动等,氛围浓,效果佳。
5、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适应素质教育新要求,我校在大学部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近三年筹措260万元用于添置、维修设施设备,如配置了机器人足球活动室、艺术创意室等专用教室,正启动配置科技制作室、微型科技馆等;更新了课桌椅;完成了教室、办公室维修、电路改造及校园通透式围墙绿化工程,维修了运动场地;购置了大量其他器材、教具、图书等;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学校教育教学及安全设施不断完善,办公条件不断改善,设施设备维护水平和使用率不断提高。
6、加强“网络”建设,共育“四有”新人
学校努力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武大家长资源优势,以家长会、开放日、教师家访、接访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册、设制班级网页等多种途径,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订立并施行有关章程,促使家长委员会名至实归,扩大家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坚持办好新生家长学校;各年段家长课程系列正在研制开发中,预计今年底完成。加强与街道、社区联系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依托共建单位珞珈山街办事处及派出所、珞珈山干休所等开展安全、法制、革命传统等教育活动。利用武大科技、人文教育设施、生物标本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省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东湖海洋世界”、“红心教育基地”等,为素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二)以生为本,五育并举,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1、坚持德育为先,力求扎实有效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下大气力抓实抓好。
(1)细化目标,注重养成教育。
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好习惯,养成好德行。近两年通过探索实践,我校初步开发出“德育工作200步”实施方案,分年段、学期制定出德育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式等,形成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从小抓起,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养成,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活动
重要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形成传统,如儿童节、国庆节等。近年又组织开展了母亲节“亲子互动”活动、植树节“绿色行动”等。每学期开展“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方法。2007年5月在武大保卫一分部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学校紧急状况疏散演习,师生学习了逃生自救的技能。此后形成常规,每年都举办一次演习活动。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班又利用班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自然灾害自救知识。坚持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访武大名师、游大好河山、搞社会调查、做家务劳动等,重在情感、道德体验。
(3)抓主渠道,搞好学科德育
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认真落实新课程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重视德育课程开发建设。学校制定“德育发展纲要”,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卫生与健康”课程及班队会等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成全教育”方案,有序有效地实施。
2、加强研究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1)常抓常新,搞好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落实“三制”,做到“三必须”。一是坚持集体备课制,必须务实高效;从教学实践中聚焦问题、确定主题,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三维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作业的设计与辅导、备培优补差。二是坚持校内研究课轮流制,必须人人参与;执教者须提前一周将教案提交备课组讨论,集思广益,修改完善。三是坚持听课评课制,必须保质保量;教师们认真听课评课,写出评析意见,及时与执教者沟通交流。
校本科研探索新路,促进新课改。发动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破解课程改革、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如美术组教师进行的省级课题“地方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再创造”研究于去年成功结题;语文组教师与实验小学南湖分校合作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命题作文的实践探索”顺利通过市教科院开题评审,并批准为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区级课题“大学附属小学环境下,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进展顺利。
(2)突破难点,努力减负增效。
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等问题,组织教师们合力攻关,以“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等为突破口,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开展个性化作业设计,努力促使学生从低效课堂和题海中解放出来。
(3)深化教改,推进课程建设
按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国家课程切实抓好校本化实施,引导教师着力在针对学情、科学预设、智慧生成、落实目标上下功夫,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大力推进校本课程个性化实施,正着力开发“成长在武大”、“成全在附小”系列校本课程,同时已形成“珞珈书香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等,课程体系更趋完善。
这些年来,我校教学质量一直居武昌区前列,曾几次荣获区教学质量综合奖;今年三个年级调研考试,各科成绩又在全区名列前茅。
3、重视“体卫艺科”,促进进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体育课程建设,开发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及足球、拔河、跳绳、围棋、集体舞集体操比赛等活动。学生男女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坚持训练,在区有关赛事中均获佳绩。
近年来,学校以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育教师牵头与音美教师、班主任等一起,精心编排、开发了二年级花操、三年级校园集体舞、四年级流星球、五年级功夫扇、六年级花式篮球等集体活动项目,已渐成熟,深受学生喜爱;去年“六一”展示,也赢得家长的好评;来我校开展交流活动的新加坡师生高度赞赏,说“在这里看到了全民奥运”。学校重视卫生教育,并与体育有机结合,加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强调学生的饮食卫生、用眼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的维护。学校卫生制度健全,卫生包干区保洁落实,同学们热爱劳动,卫生习惯良好,“清洁附小,爱我校园”蔚然成风。
学校成立了80人的鼓号队,坚持开展训练、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舞蹈、合唱、书画、手工制作、小主持人等文艺活动,既培养了一批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也促使他们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的提高。
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机器人项目已成亮点,学生操作小机器人水平在全国小学界名列前茅,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学校争得诸多荣誉。2007年以来,学校加大投入,购买计算机、机器人等设备,配置机器人活动专用教室,除竞技队外,还开设了兴趣班,参与学生逐步增加,使这一特色项目不断拓展。
(三)脚踏实地,执著前行,师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1、教师专业成长成果丰硕
课程改革催发新葩,素质教育加速成才。近年来,我校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快,尤其一批青年才俊成长迅速,连获殊荣:董尚元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白兰评为市“百名优秀辅导员”,唐琳荣获市“首届十佳魅力教师”提名奖,陈大忠评为全国创新素质实践行优秀辅导员,杨裕民、杨萍、唐琳、李艳琳等评为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不少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如胡敏、叶青、陈杰庚等教师的论文在市、优秀班主任论文评选中获奖,余妍牵头的省教科室“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再创造”去年结题并获一等奖,董尚元在区“有效作业设计”比赛中获特等奖,另一批教师分获区、校奖。去年我校与武昌实验小学南湖分部联合承办了区小学有效作业设计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受到同仁的好评。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类评比、竞赛共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32人次、市级奖7人次、区级奖26人次。
2、学生全面发展成绩斐然
学校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加之武大优越的资源条件,促使学生们德智体美诸方面表现良好成绩可嘉。
去年我国先后发生雪冻和地震灾害,我校爱心捐助活动持续开展,师生仅为四川灾区就捐款5万多元。如三(1)班郑乐文同学为灾区小朋友赠送了用自己零花钱购买的10个新书包及各类文具、书本等。去年我校少先队评为区红旗大队,校代表队获区古诗词诵读比赛最佳风貌奖。市创新素质实践行评比活动中,我校学生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
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语、数、外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33人 次(其中一等奖15 人次),省级奖59 人次(其中一等奖21人次),市级奖111人次(其中一等奖34人次)。科技竞赛,我校机器人足球获国际比赛一等奖1个,全国比赛一等奖1个,其他各级各类科技比赛获奖近100人次。体育艺术竞赛,我校足球队获省U-9组冠军,区小学生足球联赛甲组冠军;篮球队获市“六一杯”篮球赛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二名;围棋队获区围棋邀请赛B组冠军。校艺术兴趣班获区小学生合唱与舞蹈比赛2个一等奖。体育艺术竞赛学生个人获国家级奖7人次(其中一等奖1人次),省级奖16人次(其中一等奖3人次),市级奖76人次,(其中一等奖18人次),区级奖273人次(其中一等奖67人次)。与前三年相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发展文化,彰显特色,努力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随着社会与人民群众对学校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的策略是:依托武大优势资源,继承优良传统,融汇时代精神,在提升学校文化上下功夫,在打造办学特色上做文章。
1、规划课程建设,凸显办学特色。
课程是素质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载体。我们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又在迎检工作过程中制定了未来三年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纲要。在力求学科课程均衡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两课”建设。围绕办学理念,挖掘历史资源,适应学生需求,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成长在武大”、“成全在附小”系列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其中“我为武大而骄傲”(包括武大景物、名人、故事等)课程纲要已形成,“我为武大增光彩”及“我为附小而骄傲”(包括校史、校友、故事等)“我为附小增光彩”等课程纲要正在研制中。而系列校本课程中的“武大社区服务行动”、“武大植物园建设”“武大空巢老人现状调查”“我的感恩行动”等内容,又同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2、注重文化管理,促进内涵发展。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高级层面,是增强学校软实力的关键。我们从三方面完善文化管理:
继承创新,弘扬精神文化。汲取武大及附小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养分,发扬先辈“探求真理、富于创造、追求成功”的精神,开发教育资源,努力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确立学校“健康、诚信、乐观、睿智”的育人目标,并将素质教育内容侧重于积累人文知识、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品行。教师们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学生共同发展。
同订规范,构建制度文化。学校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引导教师共同参与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在规范中体现办学理念、精神价值取向。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向实干、创新的班主任、教师倾斜。让教师民主监督干部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处罚失职教师的同时,也追究分管干部的责任。这样,一系列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干群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优化环境,提升物质文化。近年来学校逐步实施环境建设规划,在校园建筑的色彩、园林小景的设置、走廊文化的设计等方面,都力求体现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品味和教育主题。各班师生自主设计、布置教室,凸显了班级文化特色。我们的校园变得越来越亮丽、有趣、可爱了!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尽管近年来学校发展快、成绩大、亮点多,但与市区内外先进学校相比,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发展不够均衡: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数量仍偏少,个别学科尚缺乏带头人;武大及附小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还不够充分,“两课”开发还存在薄弱环节,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亦还不够规范、完善。
我们定以这次评估为新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修订完善并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训方案”,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学科建设均衡发展;加大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的汇聚运用力度,加速开发建设“两课”及家长学校课程,精心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优势品牌,促使学校、师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下一步,我们会成立“成全教育”开发领导小组、课题组、专家顾问组,倾力打造我校教育品牌。我们将用智慧与勤奋的彩笔,在武大一附小厚重的史册上,谱写新的光荣与辉煌!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