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 科研成果 > 资源共享 > 案例 > 正文

武大附小校园网络建设及应用

作者:附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23日 点击数: 字体: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陈至立部长作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早在1998年,很多校领导就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作用,决定建设我校的校园网环境。然而昂贵的网络设备、高昂的维护运行费用、计算机教师的技术能力使每个学校组建校园网络时望而却步。对校园网络的建设,许多网络公司提出费用不到100万元免谈,而大多数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internet连接,安装自己的网络服务器,租用电信的通信线路,每月几千元通信费用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得的起的;学校计算机教师的网络设计、开发、管理能力也是制约校园网建设的重要因素。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地处武汉大学校内,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国教育网网络环境,及几乎免费的通信线路;在网络设计、开发、管理上我校有技术优势。在学校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了我校的校园网方案分两步实施:

1)与internet连接,建立基本校园网环境,探索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应用培养一批教师队伍。

2)通过第一步方案实施摸索的经验,组建完善校园网络,使它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1999年,学校领导本着务实的精神,确定了校园网络必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我校的网络环境,技术优势,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多学生家里都能够上网),经过多方的努力,实施我校的第一步校园网方案。申请了专用ip地址及域名,通过中国教育网连接到了internet,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经济实用的网络设备,建立了一个网络控制室,一个多媒体网络机房。校园网通过网络控制室的交换机把多媒体机房、教导处、校长办公室、档案室、大队部、阶梯教室及原来的计算机房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使学校所有的计算机都能访问internet.安装了web服务器,建成了我校internet网站。服务器采用了linux 和windows nt 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web服务,向全世界提供对我校网站的浏览访问;ftp文件的上传与下载服务,将大家需要的软件、资料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大家随时使用;bbs论坛、聊天服务,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dns服务,提供对学校其它服务器的域名解析工作;网站还提供了e-mail服务,使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沟通交流。校园网络的建成,使我校成为武汉大学最早拥有网站的几个单位之一,湖北省唯一一所拥有独立服务器网站的小学,在全国来说也是寥寥可数,值得骄傲的是我校校园网络和网站的筹建、规划、安装、设计、开发都是本校计算机教师独立完成的,节省了学校大量的经费。

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学科教师的参与配合下,计算机教师采用asp动态脚本、php动态脚本 、数据库技术、flash、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动态网页,使我校网站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小学网站,已有5万多位客人访问了我校网站。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然而怎样使用好校园网,让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必须要有广大教师的参与,让老师们去认识它,体会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才会慢慢的应用到教学中去 ,否则校园网只是一个空壳,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给老师们在技术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对老师进行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围绕校园网的建设,校领导积极做文章,决定以校园网建设为契机,加强老师们信息技术运用和处理的能力。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校举办了多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能力,在学校的支持下,一大批教师自觉的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有的教师参加区里组织的计算机班学习,有的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网络知识培训。形成了一股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潮流。

现在许多老师已养成了利用校园网络解决教育、教学、科研问题的习惯。他们经常通过校园网查阅国内、国际教育教学的资料,了解其它学校的教学情况,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使校园网成为教师再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现在有学多老师上课,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课效果良好。例如:许多老师们在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大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校制作的课件多次获全国、省、市、区大奖,这些课件中的许多素材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

校园网的建设,调动了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老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育观念。

二、利用网站,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增进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网站上建立了“教育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荣誉成果”、“学校通知”、“班队活动”、“家长学校”、“六一表彰”等信息栏目,使老师、学生、家长在世界任何地方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上轻点鼠标,就能查到我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大大方便了老师们的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家长学校”栏目收集了大量的我校教师、学生家长关于如何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的文章,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六一表彰”栏目有我校每年三好学生、雏鹰少年、优秀家长的名单和介绍。

“班队活动”收集了各班的班队活动情况。家长在家里上网,就可以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可谓,家长不出门,能知学校事。

“学校论坛”、“学生心理聊天室”栏目,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探讨孩子教育、教学、心理情况的平台。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家长有什么意见,学校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交流,特别是给了孩子一个公平地与老师、家长对话的机会,他们敢说出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老师与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这些栏目架起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充分运用网站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及活动空间,挖掘潜能,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附小网站,为教师与学生开辟了多个窗口,如:“教师论文”、“教师风采”、“优秀教案”、“每月一星”、“优秀学生”“珞珈雏鹰风采”、“学生作文”、“学生绘画与摄影”等栏目。

在“每月一星”栏目中,每月在网站上推出在学习、活动、创新、等方面有特色的学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孩子有成功的喜悦,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从注重单一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转为全面素质的培养。我校曾有一位小明星叫黄丹,是个出名的小画家,不仅她的画画得好,书法也不错,成绩也很好,她的国画作品还收入到美术教材中。把她的资料和作品存放在网站上,使更多的家长、学生看到她的绘画及书法作品,被她的作品所深深吸引,这样,孩子的学习更有信心了。还有一位小名星叫杜汧芊,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IC儿童电视剧展,还荣获优秀女演员称号,她带回了大量的异国图片、资料,我校把她作为明星推出,让所有的孩子分享她的喜悦,也为附小而自豪。

“教师论文”、“教师风采”、“优秀教案”栏目,把教师优秀的论文、教案及一些教师的特长资料在网站上发布展示,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提高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老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站互相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作文”栏目把学生的作文发布在网上,同学们以在学校网站上发表文章为荣,争着 、抢着写出好的作文在网上发表,我们还收到了省外学生的投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现在已收集了几百篇学生作文。网站上的作文也引起许多作文刊物的注意,已有许多学生的作文通过我们的网站发表在作文刊物上。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绘画与摄影”栏目收集了同学们的大量绘画与摄影作品。展现了我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也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作激情。

“假期见闻”、“创新素质实践行”栏目把我校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况反映到网站上,正确的引导学生怎样过好假期生活,为我校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工具。“科普活动”、“科学启蒙”栏目,有大量的科学知识及同学们开展的科普活动。还有“好书推荐”、“趣味数学”、“儿童天地”、“网上游戏”等栏目,使学生们在娱乐和活动中学习,大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运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教育,为其他学科应用网络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园网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网络为教学服务,让每个学生在交互、自主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自由熟练的使用网络,网络为教学服务就等于空谈。

根据我校在网络上的优势,大胆进行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的实验。这两年一直在小范围学生内开展网络知识教育的实验,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本学期我校在五、六年级计算机课中全面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堂教学,探索信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