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 科研成果 > 资源共享 > 案例 > 正文

武汉大学附小“科学探究性学习“

作者:附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23日 点击数: 字体:

武大附小地处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是一所具有八十七年历史的老校。全校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2080人,在职教师120人,分三个教学点,其中专职科学教师5人。注重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是我校一贯的办学思想之一。我们的做法有:

一、发展区位优势,用足教育资源

作为大学附小,在科技教育方面,我们有着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条件:

在科技教育基地上,我们周围有武大图书馆、水生所鱼类馆、GPS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82%的学生能在家里或家长的办公室上网,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利用率高。

在校外教育队伍中,查全性院士、杨弘远院士、医学专家桂希恩教授、唐兆子高工均为附小校友,家长中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工程师、有参加南极科考的工作技术人员,一大批科技人才成为附小科学教育的校外辅导员。

这些优势,使我校的科技活动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能够利用这些资源,适时地开展科技活动。

二、加大投入,提供物质支持

几年来,学校通过大学部支持和自筹资金,陆续添置了数码摄像机、数码像机各一台,笔记本电脑二部,新建自然实验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影视室一个,计算机教室4间,80%的老师办公室配有电脑,50%的班级安有网络接口,这些硬件的建设,为科技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广泛组织群众性科技活动

1.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形成制度。

2.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一次(天文班、计算机班、野生动物保护班、模型班、无线电测向班、科普画班)。

3.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 4.参加区教委组织的科技夏令营。

时 间 人数 地 点

2000春 1000 武汉动物园

2001春 1100 地质大学博物馆中科院植物园

600 田田科技生态园

2001秋 800 “诺贝尔奖”展览

2002.2 2200 武汉科技馆

2002.9 960 东湖海洋世界

时 间 地点 人数 类 别

2000 北京 80 科技

2000 西安 40 航天

2001 北京 40 科技

2001 西安 200 航天

2001 南京 140 天文、综合

2002 西安 120 航天

2002 青岛 70 海洋

5.普及性科技活动有:组织学生1300人参加《我们爱科学》杂志举办的“全国创新小博士大赛”,请《青少年科普周刊》记者来校给近200名候补小记者作专场报告,开展声势浩大的“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系列教育活动,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学校或年级组织的风筝、七巧版、智力拼图、叶贴画、科普电脑小报、车模、空模比赛。

四、以特色活动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支柱

我校原有四大科技活动(计算机、天文模型、环境教育),合校之后,成为六大科技活动,增加了无线电测向探雷和小发明、小论文。仅二年来,特别取得的成绩有:

环境教育方面(彭忠、陈纯主要负责)

2000年5月,学生杜芊芊参加拍摄环境教育片《回家》获意大利国际儿童电视节大奖,她本人赴意大利参加电视节并获最佳演员奖。

2001年4月,曾寔获湖北省爱鸟知识比赛一等奖。

2002年元月,李赟与红领巾学校的3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全国小学生环保知识电视对抗赛冠军,她作为湖北省代表参加了赴日本的参观考察。

陈纯老师评为区环境教育优秀教师,学校评为武汉市环境教育示范学校。

计算机方面(陈大忠、吴向东主要负责)

我校独立的校园网站于1999年12月建立,目前维护运行良好。1999年,吴向东、陈大忠老师合作的CAI课件《哺乳动物》获全国一等奖,随后,吴老师制作的CAI课件又获全国一、二等奖各一次。

2000年11月,吴向东老师在省电教“四优“评比获一等奖,2001年,陈大忠老师获省计算机优质课一等奖,2001年12月裴一林获省首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三等奖。

天文方面(吴向东、陈纯主要负责)

2000年6月,吴老师、陈老师及3位学生分获省天文作品竞赛二、三等奖。

2001年7月,吴向东、刘畅等师生5人次获“天狼杯“全国业余天文摄影比赛获一、二等奖。

2001年秋,我校还与台湾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交流。

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天文活动先进学校。

模型方面(周希文、彭忠主要负责)

二年中师生8人次参加全国空模比赛获优胜奖。

1998年,获全省四驱车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

2001年12月,王星野等4人次在省市车模比赛中获二、三等奖。

小制作、小论文方面(齐雪祥、陈纯主要负责)

我校连续二年在全区智力七巧板、智力美画板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

2001年8月,朱懋在全国第五届“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动中获一等奖,14人次获二、三等奖。

2001年,王倩撰写的《水果湖水体污染的调查》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验活动评为优秀,参加了大会交流和答辩,并获省二等奖。

无线电测向、探雷方面(韩文峙、汪欣主要负责)

二年来,有7人次在省、市无线电测向、探雷比赛中获奖。

获2001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制作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及小学男子组团体第4名。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比赛。

二年中,有18篇师生教学及科普论文发表在《小学自然教学》、《小学生天地》、《武汉晚报》上,在此方面,做得最为突出的是吴向东老师。

综上所述,我校在科学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和活动开展中,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切为我校开展“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开展经过如下:

1.2001年12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重大课题“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总负责人、广西师大物理教育研究室罗星凯教授,前往湖北省武昌区调研,在武大附小听取汇报并座谈。

2.2002年元月9日,总课题组下达实验联系点工作计划。

3.2002年3月,武大附小成立专班,承担实验校任务,吴向东《探究性学习之我见》在《小学自然教学》上发表。

4.2002年4月6日,课题启动会议在桂林广西师大召开,省教研室郎老师率区教研室和武大附小的代表赴会。上午大会由罗教授作专题报告,随后代表参观“迷你科学馆”,下午座谈会上,郎老师代表湖北省表了态,并提出3条建设性意见(要重资料的工作、上课后要再提高,提升为理论、“迷你”科学馆有前瞻性),当日晚湖北代表返汉。

5.2002年4月8日,附小召开课题组会议,传达桂林会议精神,启动实验工作。

6.2002年4月中旬,总课题组下发实验推广工作协议书(草案)。经学校研究讨论,形成修改意见并反馈到总课题组。

7.2002年5月10日,总课题组下发课题实验推广工作协议书说明及首次研讨活动信息。吴向东老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8.2002年5月下旬,附小就是否安排吴老师到长沙会议上课事与罗教授沟通。

9.2002年6月3日-5日,课题首次研讨活动在长沙召开,附小钱俊老师到会。

10.2002年8月30日,总课题组下发“2002学年实验推广工作计划及说明”,将原方案中“定期在各实验联系点轮流举行教研活动”改为总课题组派出研究人员不定期前往实验联系点,与实验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研讨实际问题,协助学校增强自身推进科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另外在说明中强调了实验联系点和实验学校尚未正式确认,突出实效性和动态原则。吴向东老师《一杯水的观察》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两课的教学与设计发表讨论文章,见《小学自然教学》第七、八期刊。

11.学校课题组开会,为总课题组调研作准备、接待。

12.2002年9月19日,罗星凯教授、赵光平博士及研究生一行8人,来汉进行调研。省市区教研员郎老师、甘老师、彭老师陪同参加调研。

19日上午,武大附小钱俊执教《纸的吸水性》,讨论会。下午,华中科大附小朱映辉执教《水》讨论会。

20日上午,罗教授在二师附小为全市科学自然教师作报告,甘老师主持。

下午,武昌实验小学韩俊执教《沉与浮》座谈会。

21日上午,省教研室、教育报刊社领导与罗教授交流座谈。

13.2002年10月,钱俊完成《研究纸的吸水性》,陈纯完成《“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讨活动侧记》。

14.2002年11月,陈纯执教《电路》,张之仁、刘沛生两位专家听课,与课题组部分成员交流。

接受这个课题,我们觉得既可以让学生受益,又能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还能使我校有参与实施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经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新的课程方案提出了新的理念,“4个转变”对科学课教师而言,就是从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科学课堂的主角转变为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从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从封闭型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开发型科学课次源的建设者。其实,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自然课教学基本上是按这样的方向进行教学研究的,可以讲,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科学课是最容易体现课改精神,最应该让学生受到发展,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程,这也让每一位科学课老师有了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的舞台。从现状上看,我校的科学课老师对新理念是认同的,我们认为,最难做到的是授课教师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行为。

一年来,我校科学课教师深入研讨了《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水》、《纸的吸水性》,《电路》和《弹性材料》两课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相关的阶段成果散见于今年的《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对《水》一课的研究上,运用STS理念修改原课中的研究材料——自来水,增加了长江水、东湖水、矿泉水,既体现出生活性,又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深化对水的了解,使学生较容易地认识到保护饮用水源的重要性,既遵循了教材的主旨,又拓展了教学内涵。在对《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研究中,适度调整教学目标,重点在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问—假设—实施—交流—再探究,步骤清晰,效果明显。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中,得出了“无论评价是模糊还是清晰,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要让评价发挥出树立自信和激励的力量,促进儿童的成长”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