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作者:姜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武大一附小二年级 姜 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合作和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角、正确画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圆片纸、活动棒、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说起角,这些角可喜欢捉迷藏了(出示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美丽的校园找一找,说说哪些地方有角?(学生汇报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二)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1、认识角

(出示剪刀图)这三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物体,它们有角吗?在哪?(生指)

师:剪刀这里有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这里有一个角、三角板这里有一个角。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三角板,拿出三角板,指指它的角在哪?(生指)

师:现在跟着老师一起,用任意的一个角这样扎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

生:疼、痒。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它是尖的。

师:再摸摸这儿,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滑滑的、直直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从三角板上描下来的角,刚才你们说的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板书并齐读)

师:细心观察,刚才这三个角都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板书齐读一遍)

2、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要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 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3、教室里的角

师: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学生找角。指名汇报,并指一指。)

(二)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比较角的大小

A:师:请你们拿出活动角,我们一起先并拢,张开、张开、再张开。观察有什么变化?(生一起活动并总结)

师:现在将活动棒合拢、合拢、再合拢。又有什么变化?(生一起活动并总结)

师引导学生小结: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B: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我们继续玩游戏,请偷偷摆出一个角,固定不动,然后拿出来和同桌比较。看谁做的角大?为什么你的大?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生板演比较方法)

师:你们是如何比较的?(投影下,学生边比较边说方法)

C:师:同学们表现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动画。(出示课件)

师:我们先猜一猜哪个角大?为什么?

生猜(继续播放动画)看完这个动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生齐读)

2、折角

师:除了可以用活动角做角,(出示一张圆形纸),你能用它折个角吗,并想办法试试如何表示你折的角?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和同桌指指它的顶点和边,并互相比较。(男女生各一名在投影下比较大小,讲究比较方法)

3、画角

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那么怎样才能画出标准又漂亮的角呢?

师边讲边演示: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学生画,展示,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P43T3)

2、看看角有什么变化?(P43T4)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上了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些什么?(生总结。)

结束语: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角,这些角可以组成很多美丽的图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说一说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引导,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会错误指角,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钟表、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没有准确把握时间,在部分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导致最后还有一个练习和美图欣赏没有完成。

2、师生活动:用活动角把两边张开、合拢的活动中,引导不够具体。通过引导已经得出了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应增加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刚刚张开合拢的过程中,角的两条边有变长吗?初步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为后面的红蓝角之争做下铺垫。

3、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活动角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分别做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再比较大小,并说明是如何比较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在他比较角大小的过程中却把两个角掰成一样大了,第二组在我的提示下还是不能表达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其实这里是全课最难的部分,我应该慢下来,不要怕花时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投影下示范,并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可我没有示范,实在是可惜。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圆的认识
下一篇:圆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