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作者:黄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6日 点击数: 字体: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92页。本节课是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情景作为学习的线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本课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先用猜谜语导入,欣赏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钟表,激起学生对认钟表的兴趣,通过让学生看钟面,在观察中认识了钟面的结构,体现了学生“再创造”的过程。然后我创设了“小动物的一天”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认识整时的方法。通过认整时挑战赛,拨整时游戏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后围绕课本上“小明的一天”这一主线,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巩固新知,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从猜钟表的谜语导入,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写一写,连一连,想一想,画一画,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动画的演示,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还增补了关于时针和分针转动方向的介绍,为学生今后的认识时间学习做好铺垫。

在本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我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认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无法组织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我更应该做好示范,传授给学生规范科学的数学知识。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认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在整个活动中,我还觉得在前半部分讲的时间比较多,练习比较少,有一些已经设计好的练习没做,在时间的分配上做得不够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洞察差别,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数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爱着,收获着
下一篇:爱着,收获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