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一附小红领巾广播站 跟着音乐学党史

作者:阮渝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岁月如歌。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1年秋季,我校继续开展“跟着音乐学党史”系列活动。本月由三年级队员为我们带来“红色歌曲展示”、“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红色故事我来讲”。让我们跟着宣讲员们在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中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11月9日我校三(2)班雷昊辰同学为我们带来《红星歌》背后的故事。

   



    1931年,工农红军解放了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七岁的潘冬子也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父亲潘行义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他人的行为,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被迫随部队转移,临行前给潘东子留下了一颗红色五角星。潘冬子和母亲被迫转入深山老林,为了掩护乡亲们,潘东子的母亲壮烈牺牲。失去母亲的潘冬子变得更加坚强。
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巧妙地将盐化成水送给了游击队,把情报送给了游击队,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进攻姚湾镇的行动。
    1973年夏天,著名作词家邬大为和魏宝贵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词。一年后,《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
一首《红星歌》,有大江东去的魂魄,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著和豪迈。
    


 
     
 红色故事我来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许多像我们一样年纪的少年儿童,他们不畏艰难,勇敢抗争,他们是我们今天少先队员的榜样。


   武大一附小 三(6)中队李黛儿
   讲述红色故事《鸡毛信》
      

 
     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华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叫海娃的孩子。有一天,爸爸叫他把一封鸡毛信送给三王村的八路军。爸爸说:“海娃,天黑之前一定要送到,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海娃听了,一挺胸膛,说:“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便赶着羊向三王村急匆匆地跑去。
    海娃走到了一个山沟里,没想到迎面就碰上了鬼子。他急得满头大汗,心想:怎么办?把鸡毛信藏在哪儿呢?突然,海娃看见领头羊粗大的尾巴,心里冒出了一个好主意:把信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样鬼子肯定不容易发现。海娃飞快地把鸡毛信拴在领头羊的大尾巴里。
鬼子来到了跟前,大声问:“你的,干什么的?”海娃装出很害怕的样子,说:“放羊的。”鬼子又问:“你的,认不认识三王村?”海娃本来想说不认识,又一想:不如把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于是,他就又装着害怕的样子,小声说:“认识”。鬼子一听,高兴极了,说:“带路!”



通往三王村路有两条,一条是小路,一条是羊道。羊道那头就是八路军的包围圈。海娃赶着领头羊在羊道上飞奔,鬼子让他走慢点。可海娃不听还是飞快的奔跑,把鬼子落在了后面,眼看就要进包围圈了,他便高声呼叫:“快打鬼子,鬼子来了!”鬼子知道上了当,向海娃射出了一排排子弹。不好,一颗子弹打到了海娃的腿上,他跌倒了。幸好,八路军人多,把鬼子打得死的死,逃的逃。
一个八路军把海娃救了起来,海娃嘴里不停地说:“羊尾巴下面有鸡毛信,鸡毛信在羊尾巴下面......说完便昏了过去。八路军取出羊尾巴下的鸡毛信,得到了重要情报。他们都夸海娃是个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是中国的好少年,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好好学习、加倍努力,让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为胸前的红领巾添光加彩。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