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小学教育工作的结合

作者:王思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点击数: 字体: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小学教育工作的结合

作者: 王思思

[摘要]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正是学龄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应在学校接受教育,若能积极、健康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使得在今后的生活中独立和充满信心。反之,如果学龄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态度,而对其它方面木然处之,为帮助学龄儿童顺利度过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形成勤奋、自信的基本人格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体会勤奋带来的成功中的喜悦和自信的心理,从而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平等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重视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等。

[关键词]埃里克森;小学教育工作者;人格发展

小学教育是训练学龄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培养具有自信、乐观、协作、独立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学龄儿童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因素等。在众多复杂因素中,作为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管理最为直接的班主任,在其班级管理工作中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龄儿童的健全人格,对其今后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