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作者:黄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3日 点击数: 字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体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有助于学生实现由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学习方式向“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践性与体验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它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活动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和熟知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去形成积极的态度、美好的感情和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就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不满足现状具体谈谈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问题:学生上课时不太有兴趣,有时候干脆就不听。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学习规定科目的相关知识,不管有没有兴趣,学了之后到底有多大实在的用处,或许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靠猜想或想象去学的,那学起来就带有几分被迫性,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而学,效果一般。尽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想怎么研究就可以怎样研究,但比起学科课程来讲,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的必学内容,它的开发与实施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在这个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研究去探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教学重要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丰富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激发和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化的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其次,教学实践更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物理诺贝尔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例如武大二附小研究的《哭泣的水沟》这一主题活动,学生研究的对象就是身旁每天感受到了那条臭水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而身旁的水生所有为他们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上的帮助,研究起来可行性强,于是老师们便带领学生着手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实地调查、访问,取水样做化验最后得出结论,并反馈到有关部门,学生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知道有多自豪。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这么理想的效果,主要是由于这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我所执教的班级中,一些“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也不善于言谈,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也不关心”的学生、甚至在教师的眼里是“差生”的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转变为“自信、开朗、幽默”、让“小伙伴佩服”的学生。这种转变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激活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方面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对那些在学科课程中找不到自信的学生其价值更为明显。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改变了学生在学科课程中被动学习的局面,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或项目、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及结果的呈现形式,甚至还有权聘请自己的指导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地位。那些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找到展现自己能力、发挥自己强项的途径。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亲历亲为,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纯学习书本知识的枯燥与乏味,使得学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这种信心的建立,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发展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回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一定事半功倍,而且得到的成果会带来深刻的感受,获益匪浅。

问题: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要学生得到什么?

1.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过程,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和信息,并需要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分析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回顾以往开展的活动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主题活动都有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的环节,只是不同主题内容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而已。经历过这些活动的学生普遍感到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确实增强了。

例如武大一附小研究的《人名趣谈》,学生开始通过实地调查、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人名,发现当中有很多人名有特色,于是将人名分成了古代人名,现代人名,绰号,网名几个部分进行整理,发现每一部分当中的共性,不仅提升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让学生亲历初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之一。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为目的,但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认知目标的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无知”的课程。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提炼观点,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见解。活动中往往要整合自己以往知识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并且运用概念表述出自己见解,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牛奶,我们还能喝吗?》这一主题的执教,学生在收集了相关“牛奶事件”的资料后,发觉当中的对三聚氰胺的知识介绍很少,主动找到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的教授请教相关知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分解和落实到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之中。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4.提高学生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后,学科课程的教学虽然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的,很难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而这样的问题往往不被学科教师所重视,因而学生就很少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尝试解决。这种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是锻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好机会。这种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机会和可能,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尽情去施展和锻炼自己的才能。

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不会发现问题就没有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探究的问题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即可,对于初高中的学生还要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得出相应的探究成果。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增强了。他们开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了。

5.提高学生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