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紈绔少伟男”,这是一条颠普不破的真理。以此来观照今天的学生和教育,使人忧虑重重。学校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心理,不再提倡“寒窗苦读”,推出了保姆式“的管理,营造了“公寓式”的住宅,提供了“营养餐”上学放学“专车接送”。。。。。。家长始终坚信:学而优则仕“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变卖家产,甚至卖血,也要满足子女的读书要求。近期媒体批露了西部一大学生的父母四年哪卖血总量超过两大油桶,苦撑着送孩子上大学,而该纨绔子弟在大学校园内以“包工头富家之子”的身份挥霍父母的钱,荒废学业,补考、留级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一切,在校园内冠之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或“以学生为上帝”,在社会和家庭中名之曰“教育投资或教育消费”。学生在生活中的这种得天独厚、使得他们患上了“富贵病”,不读写,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被称为“四不青年”。这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心中惟有自我无视他人,集霸气、娇气于一身,他们得之容易,享之奢靡,充之如草芥,没有体验到贫寒、讥、磨难和委屈后产生的幸福感,因而变得冷漠,不近人情,缺少最基本的同情心。正应了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过分的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残酷的毁灭“。学校、家长”奉之弥富”,学生们“享之愈贫”的现象令人忧患。
现在小学提倡“赏识”教育,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表扬,少批评”已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尚方宝剑”,把学校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忽略这一“中心”的前提是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应该把生活权、生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挫折,多一点磨难,多一点苦寒,多一点责任感。因为“富而易污”,富而失义、“富而损志”,他们成年后,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很难以独立的人格迎接生活的挑战。
我班有一名学生,家长对他异常关注,对教师的任何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批评,都要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进行反复的解释,以至这个孩子也学会了否认/解释自己的行为.被一个比他个头矮得多的孩子弄破了一点皮之后,很委屈的告诉我:”:老师,我手上破了个洞!”在经过与家长的构通/对这个孩子的反复引导后,这个孩子才渐渐适应/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否定与受到赏识一样,均是正常的!
总之,对学生而言,挫折与磨难,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