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我们的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美的结晶,孩子生来具有审美的需求,让孩子更好地体验这种美的结晶,无疑对提高教学效果是有裨益的。我从“问”这个方面对体验教学进行了试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体验提出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问。
“学”,贵在于“问”。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大都是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似问题都解决了,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大。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伴回答,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自己提问、自主学习的乐趣,乐于提问。
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没有直接提出“老麻雀为什么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第四、五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
(2) 老麻雀明明知道已经没有希望,自己斗不过猎狗,为什么 要飞下来?
(3) 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
(4) 老麻雀为什么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都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多给他们成功地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提问的乐趣,少给他们严厉地训斥。否则,乐问的“幼苗”就会很容易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要知道: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问”。
(二)体验解决问题的快感,让学生善问。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怎样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教师应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去体验思考的快感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材质的球体,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会同时着地吗?”等等类似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往往很简单——做试验,(这也可以)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自然、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除了直接感观上体验到快感,更能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享受思想的成果。这种解决问题得到的能力,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用得着。此时,在问题解决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哪些问题提得好?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从中体验到怎样做到善问。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