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六分析

作者:杨裕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字体:

看了这则事例之后,我认为小胡对得起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我仅从教育角度谈两个方面的想法:

一、 教师教育思想、方法。

事例中,尹老师可谓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经常苦口婆心地去引导、教育学生。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苦口婆心”家长式的教育,无形中加重了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压力。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而解除这些压力,则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谈到学习压力,我认为尹老师的谈话之所以会给小胡带来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这几句“怎么对得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在心理学上,暗示给人所带来的压力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更何况是未成年人。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死刑犯,在征得了他本人的同意之后,心理学家对他说要抽干他的血,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他的生命。在中间隔了一道墙之后,行刑开始了。心理学家在他的手上划了一道口子,让血慢慢地流,随后血自己凝固,心理学家用滴水声加以配合,就这样,死刑犯在没流血的情况下因恐惧而死去。

由此看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则应是最为重要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会使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而尹老师这一连串的“怎么对得起”则是有意识地制造学生情感、心理上的压力,而这类压力又是学生最难以负担的,可见即使尹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她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从案例来看,尹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习成绩是唯一标准,尽管学生小胡“学习挺用功”,并且在上次谈话之后,“学习明显努力了”,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最后的好成绩。这样,学生小胡自然而然地遭到尹老师苦口婆心式的“劝导”。

在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俗话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教师应认识到掌握知识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

如果尹老师能站在学生小胡的角度,从两次考试中发现小胡的进步,并加以表扬,建立小胡的自信,然后再提出希望,小胡是否更乐于接受些呢?案例中的悲剧是否就可以避免呢?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